行业新闻
破碎、制砂、粉磨设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各地碳达峰方案正在制定中,专家称预计年底出台
发布时间:2021-05-06   浏览:2335次

目前,各地正在抓紧制定碳达峰方案,预计将在年底陆续公布。

浙江省委常委会在4月23日召开的扩大会议上强调,着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抓紧制定省级层面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依靠技术变革抢占绿色低碳转型制高点,鼓励积极开展零碳或低碳试点。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陈寅4月22日表示,上海正在编制碳达峰行动方案,今年将正式出台。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齐康的团队正在参与制定上海碳达峰行动方案。齐康告诉第 一财经记者,目前,上海碳达峰行动方案的进度约已完成了百分之五十以上。除上海之外,各地今年都需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并预计将在年底公布。

值得关注的是,“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等内容,已经被写入了中央文件。

中办、国办26日公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鼓励通过政府管控或设定限额,探索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等方式,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健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探索碳汇权益交易试点。健全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拓展排污权交易的污染物交易种类和交易地区。探索建立用能权交易机制。探索在长江、黄河等重点流域创新完善水权交易机制。

数据核查是碳交易核心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已决定接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碳市场,一般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5年2月正式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提出,采取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机制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我国区域试点市场包括即将开始的全国市场,均包含了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

经过多年试点,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制度要素齐全、初具规模、运行稳定、初显减排成效的试点碳市场。有关全国碳市场上线时间,央行、生态环境部门等官员已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全国碳市场将在6月底启动运营,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条例的制定也在抓紧推进当中。

据了解,全国碳市场制度体系已经基本构建完成,并在加快完善中。全国统一碳市场的交易平台主体,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搭建,这一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平台组建过程中将吸收其他试点地区参与。湖北则正牵头承担全国谈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建设。

具体而言,碳排放交易体系包括了四个核心系统:碳排放数据直报系统、碳排放权注册登记体系、碳排放权交易结算系统、碳排放权交易系统。碳交易制度框架则包括了总量、分配、核查、清缴、交易五个环节。

齐康表示,这其中,核心的是数据核查,这是碳市场的重要制度。数据质量是配额分配、企业年度履约以及企业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也是实施碳交易的保障。

目前,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明确了八个高耗能行业于“十四五”期间逐步纳入,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和民航。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将电力行业(纯发电和热电联产、燃气发电机组)2225家企业作为突破口,纳入第 一次交易主体,后面按照各行业的成熟情况稳步推进,成熟一个、纳入一个。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及《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全国市场初期的配额总量将会是按照行业基准分配企业配额,自下往上加总得出。碳排放配额分配以免费分配为主、适时引入有偿分配。

齐康对记者表示:“其实,碳市场配额总量应该自上往下相结合。目前,全国正在制定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后续配额分配将会衔接达峰背景,会慢慢地引入总量要求。”

此外,在碳排放的配额上,今后有可能参照试点做法,逐步引入有偿配额的比例。齐康称,有了这两个趋势,针对无法履约的纳入主体,环保部门将会配套相关举措,从而加强对于企业的约束力,达到碳排放的市场预期。

碳市场趋势

全国碳市场即将上线,作为首批纳入主体的发电厂,都将由地方试点市场转移至国家市场,国家和地方的碳市场纳入主体不能重复。而全国碳市场对首期参与的发电行业的影响,首先是会促进其技术革新,包括结构优化以及节能技术改造。

对于行业的纳入顺序,齐康认为,“发电行业首先被纳入,主要是火电行业排放数据质量好,7个试点市场覆盖了约186家发电企业,它的碳交易基础能力好,对碳排放管理的意识很强。而且火电排放规模大,占全国碳排放的1/3以上,将它控制住,有助于保证全国的碳排放不会有大的增长。”

目前,全国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在交易机制、分配机制等做了大量探索,后续相关成功做法应该会吸收进全国市场。从试点市场来看,以现货交易为主,主要有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森林碳汇等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7个试点碳市场纳入了3000家的企业,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额将近100亿元。各试点省份交易量和成交均价差别较大。其中,广东省规模大,2020年累计成交量和成交额分别达到3211.24万吨和8.2亿元;上海的CCER成交量约占全国的42%。

结合地方试点情况,去年碳排放权的成交均价约在27元/吨,齐康测算称,估计初期的交易价格可能跟以前的试点市场平均价比较接近。如全年的总交易量按大概2亿~3亿吨,交易金额预计规模大概在六七十亿元。

公开消息显示,央行行长易纲4月16日出席中国央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召开的“绿色金融和气候政策”高 级别研讨会时表示,相关部门正在就管理条例征求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碳排放配额的有偿分配比例,金融管理部门将配合相关部门参与碳市场的管理。构建碳市场应更多体现金融属性,引入碳金融衍生品交易机制,推动碳价格充分反映风险,发挥碳价格的激励约束作用。

谈及未来碳市场发展趋势,齐康表示,如果有些试点市场本身发展不太好,可能会被全国市场吸收;部分市场可能会结合自身特色,形成一些和全国市场差异化的碳市场,比如针对建筑或者是市民等细分市场。“比如,碳积分的交易,或者结合自愿减排的交易,毕竟全国市场是逐步纳入8个高耗能行业,其他行业包括建筑、市民领域,以及还有自愿性质的碳积分市场等,都可以做一些市场化机制的设计,这些都还有空间。”


备案号:豫ICP备2021006726号-1